美國知名網球國手及運動教練 Tim Gallwey 於二十世紀末為運動員、個人及企業訓練帶來了偉大的變革。其系統性地將「工作」(work)多面向拆解,探討其中的相互關係,主張「學習如何學習」才是成功的關鍵。本篇文章將用清晰簡單的口吻,介紹 Gallwey 於1997年發表的論述〈致勝學習心態—如何在職場上培養真・實力〉中最重要的觀念。
根據Gallwey的論點,現代許多企業長期成長遇到瓶頸肇因於管理層認為問題是出在他們不懂得訓練員工,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學習。這一點是很多管理階層看不到(或看到卻不願意接受)的,因為階層的劃分暗示個體需要擁有不同層級的知識,但卻默默隱藏了人都還是會犯錯或做錯決策的可能性。「學習」意即了解造就優良工作品質的關鍵邏輯,不論是主管或是員工階層,只要拒絕學習,都會容易在培養良好工作品質的路上遇到停滯不前的窘況。
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我們透由過去社會經驗所習得的認知框架,也就是時常處在學習階段就是吸收速度慢、無經驗或甚至是不聰明的錯誤偏見。尤其主管階層更時常會誤入自己的知識一定較充足或正確的逞強心態,進而抗拒接受新的想法或在犯錯時虛心受教。另外一種學習阻礙則是負面的預設立場,Gallwey在文中以他的網球學生作為例子——每當有一顆反手球接近選手時,選手內心若預先認為自己是不擅長反手打擊的,往往結果都會以失敗收場。因此,擺脫錯誤的認知框架是培養學習能力的第一步。除此之外,Gallwey 提出增加學習能力的兩種做法:激發潛力或去除干擾。比起激發潛力,Gallwey 主張去除干擾才是快速增進學習能力的方法。以網球選手的例子來說,克服消除內心負面預設比起增進球技更能直接地改進運動表現。解決阻擋我們培養學習能力的障礙後,就能一步步往提升工作品質的方向前進了!
錯!不論是管理階層亦或員工階層,時常會將工作「表現」視為整體工作中最重要的行動指標,Gallwey 將現代企業容易過度關注工作表現的心智狀態稱為「表現恆動狀態」 (Performance Momentum)。在這樣的心智狀態中,個體會為了追求好的工作表現而遺忘了執行這項工作最初的目的和意義,例如:運動過程中為了贏(好的表現)使出渾身解術,卻忘記一開始打球只是為了放鬆身心。表現恆動狀態是會對於企業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為好的工作表現並不能保證企業的長期優勢。真正能為雇主和員工雙方都提供正向價值的是優良的工作品質。
Gallwey 在文中提出了「工作三角形」(The Work Triangle)的概念,主張良好的工作品質來自工作表現、學習與經驗這三項的良性循環。第一步是設定一個清楚的工作目標,這個目標應是以學習(而非表現,例如:這個月我要突破業績表現10%)作為出發點,因為有好的學習才有好的表現。Gallwey提出了一個制定清楚的學習目標心法,也就是用「QUEST」思考 —— Q(qualities)代表了透過達成這個目標你想要養成的特質;U(understanding)則是對於人事物的擴增了解程度;E(expertise)則是可以強化的專業技能;S(strategies)即培養出來的策略性及系統性思辨力;T(time)則是運用時間優化手上任務的能力。有了清楚的工作學習目標,就可以避免因強求好的表現而拒絕學習的狀況,讓表現、學習與經驗可以相輔相成,達到永續的生產力狀態!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打造一個鼓勵學習的企業環境。管理階層在擁有較多專業知識可以傳授給員工、訓練員工能力的狀況之下,應同時了解一位成功的訓練者懂得如何輔助對方排除學習干擾,發揮出深藏在個體之中的潛力。不論是個人或是企業想要培養真實力,都須先放棄對於外在表現的堅持,釐清工作學習目標後再行動,才能促進工作三角形的良性循環,培養職場上的真・實力。
文獻來源:Gallwey, Tim. "The Inner Game of Work: Building Capability in the Workplace." The Systems Thinker, vol. 8, no. 6, Aug. 1997, pp.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