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子化議題—以系統圖揭示台灣人口危機根源

組織策略討論會議示意圖

專案背景

台灣的少子化問題持續加劇,最新數據顯示情況令人憂慮。2023年台灣的總生育率降至歷史新低,僅為0.865人,幾乎是全球最低。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2028年「人口紅利」將結束,2070年總人口數可能僅剩約1497萬人。

面對如此嚴峻的情況,家庭第一協會委託 Omplexity 繪製了這張系統圖,旨在深入探討台灣少子化議題的複雜成因。這張系統圖不僅展現了個人對婚姻的預期、社會風氣、社經環境以及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更清晰地呈現了這些要素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當前的少子化現象。通過這個多維度的分析方法,我們得以全面審視少子化問題的根源,為理解和應對這一挑戰提供寶貴的洞察。

在複雜版當中,我們將少子化議題分為四大區塊:個體婚育預測、媒合配對困境、社經環境的影響以及政府政策。不但從個體出發,更探討圍繞個體的社會環境會如何影響人們交往、結婚、生孩子的決定。在簡版當中,我們則是將環路簡化,使關鍵變量之間的關聯性更突出,激發我們對於干預手段的思考。

以下我們將利用簡版系統圖,簡介專案第一階段:

少子化 簡版系統圖

01 生育率

當台灣人口數增長,就能提升台灣的經濟表現,此時在國家經濟好的榮景之下個體的財務狀況也會被優化,近一步提升生育意願,回頭貢獻台灣的人口數。這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人口增長帶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改善個人財務狀況,良好的財務狀況提高生育意願,最終又促進人口成長。然而,當這個循環反向運作時,也會形成惡性循環:人口減少影響經濟活力,經濟下滑造成個人財務壓力,進而降低生育意願,最終導致人口持續下降。

02 生育意願

除了個人財務,女性工作壓力也是影響生育意願的一大因素。現代職場對女性的要求與育兒責任常常形成衝突,許多女性面臨事業發展與生育選擇的兩難。工作壓力不僅包括工時長短,還包括職場文化、升遷機會、育嬰假後的回任困難等多重面向。這些壓力直接影響女性對生育的規劃與決策,甚至可能導致完全放棄生育的想法。

03 婚配

當個體自我了解程度越高,就能夠減少男女擇偶分歧,增加媒合配對率,此時新人多了,生育率也就能上升了。良好的自我認識包括了解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人生目標等,這些認識能幫助個人在擇偶時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同時,更深入的自我了解也有助於改善溝通能力,增進與潛在伴侶的互動品質,提高成功配對的機會。

04 家庭建立

建立家庭的意願會直接影響結婚率,成家意願越高結婚率就越高。這種意願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個人價值觀、社會期待、經濟能力、住房條件等。當年輕人對建立家庭持正面態度,且具備必要的經濟基礎時,更可能邁向婚姻。反之,如果對家庭持懷疑態度,或缺乏經濟信心,就容易推遲或放棄結婚計劃。

05 個人主義

相反地,當提倡單身媒體持續加強台灣人民的個人主義,就會降低媒合配對的成功率,進而降低結婚率。現代媒體經常描繪單身生活的自由與精彩,強調個人發展優先於家庭責任,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世代。個人主義的興起使得許多人更注重個人空間和自我實現,對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投入意願相對降低。

06 幸福感

當生第一胎後的發現育兒幸福感增加,那麼生育意願將為持續提高,貢獻台灣的生育率。育兒帶來的成就感、家庭溫暖和生命意義感等正面體驗,能夠強化人們對養育下一代的信心和期待。這種正向經驗不僅影響個人決定是否生育第二胎,還能通過口碑效應影響周圍親友對生育的態度。

可能干預手段

少子化問題的根源不僅在於生育率低迷,更與結婚率的下降息息相關。目前政府資源多集中於提升生育率,卻對促進結婚率的投入相對不足。這導致政策效果未能充分發揮,因為婚姻是生育的重要前提。若能將政策重心適度轉向提升結婚意願,例如支持婚戀產業、改善媒合配對率,並加強生命教育與數位媒體倡導家庭價值,或許能更有效地打破少子化的惡性循環。

在未來的專案階段,我們將利用系統圖進行槓桿點分析,深入探討如何平衡資源分配,並找出最具影響力的干預手段。透過多層面的努力,包括生命教育、親職教育、企業友善政策及婚戀產業支持等方向,我們期望能促進結婚率與生育率的同步提升,為台灣重啟人口增長的正向循環,共創更具活力與希望的未來。

少子化 簡版系統圖

想了解更多關於 Omplexty嗎?

請見 Omplexity 官方平台

解系統思考
Omplexity顧問團隊因應遠距挑戰,設計出
Live 線上視訊班的課程,透過視訊平台Zoom與協同數位教學工具Miro,採取永續無紙化的方式,大幅提升訓練課程、腦力激盪乃至策略討論的效率!你將透過分組專案式學習,實際體驗這些方法、學習背後的理論、以團體操作練習同時獲得個别的意見回饋。